2017年,棉花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發力,儲備棉去庫存效果明顯,國內棉價的波動性明顯降低,行業抗風險能力增強。而2018年,這一改革的紅利還會持續發酵。
改革初戰告捷
儲備棉去庫存是產業宏觀調控政策和機制創新的有效實踐。
卓創資訊棉花分析師黃小易指出,2017年,棉花產業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,目標價格機制和國儲棉輪出常態化運行,棉花的定價由市場主導??梢哉f,改革是比較成功的。
黃小易分析道,棉花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。首先,自2014年目標價格政策實施以來,國內棉花生產向新疆集中,內地生產縮減。2017年確定目標價格補貼按照18600元/噸標準執行,執行期暫定為2017~2019年,農民的種棉收益相對穩定。在目標價格補貼機制的引領下,2017年新棉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平穩增加,良好的保障了我國自產的棉花供應趨穩。
數據顯示,2017年,全國棉花播種面積為4844.5萬畝,同比下降4.3%。但與此同時,2017年全國棉花產量為548.6萬噸,比2016年增加14.2萬噸,增長2.7%。其中,新疆總產量比上年提高了7.1%,新疆棉花播種面積占全國的比例也從2016年的53.5%擴大至2017年的60.8%。
其次,我國自身棉花產量欠缺、配額政策限制棉花進口,國內的產需缺口較大,而國儲棉在市場淡季平穩進入市場,有效補充了現貨供應。同時,巨量的國儲庫存也消化至合理水平。
再次,國內棉花市場供需結構趨穩,而低價國儲棉抑制了棉花價格的上漲,有效地縮小了內外棉價差水平,進而帶動紡織企業大量使用低價國儲棉,既降低了生產成本,也增強了產品的出口競爭力,涉棉企業的運營風險有所下降,行業健康程度回升。
值得關注的是,2017年8月18日,棉紗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,這是繼棉花期貨后,棉紡織產業鏈條上的第二個期貨品種。市場分析認為,該期貨進一步幫助棉紡織企業穩健經營,提高了整個棉紡織產業的抗風險能力。而棉花加工資格認定的取消,也有利于棉花加工市場形成有序的競爭環境。
市場展現穩定性
對于2018年棉花市場的情況,黃小易認為,“穩定”或繼續成為2018年棉花市場的關鍵詞。
黃小易指出,有觀點認為,今年上半年棉花市場供應壓力較大,因為國儲棉將于3月12日開始輪出,而彼時新棉庫存規模處于較高水平。國儲棉輪出進入市場后,受新棉庫存和國儲棉雙重供應帶來的壓力,棉價存在下行風險。因此多數業內人士認為,今年新棉銷售窗口期集中在春節之前。
不過黃小易認為,就目前市場出現的一些信號來看,國儲棉輪出后的新棉市場不宜過度悲觀,內外棉價差收窄、新年度輪入預期上升等因素將會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。一個可能出現的情況是,隨著國際棉價的大幅上漲,國內外棉價差有望降至1000元/噸以下,進而帶動下游紡織企業訂單量增加,屆時可能再次出現2017年上半年需求集中增加的局面。
黃小易強調,后期是否開啟國儲棉輪入、剩余儲備棉的品質如何,以及進口棉配額政策將有何調整等,都是指導未來棉價走勢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建議上下游企業積極關注市場動向,制定合理的銷售、采購計劃,以規避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。
?。▉碓矗盒罗r村商報)